首页 同创代理 文章内容

同创总代:人民日报时评:怎样在孩子心中播种文明

发布时间:2016-05-21 | 文章作者:admin | 文章来源: 未知

只有让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博物馆内找到安放之处,今天的“捣蛋鬼”才有可能放下调皮,感受文明的基因,也在心中播下文明的种子 上海玻璃博物馆里,两个孩子用力摇晃玻璃展

同创1950_人民日报时评:怎样在孩子心中播种文明

只有让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博物馆内找到安放之处,今天的“捣蛋鬼”才有可能放下调皮,感受文明的基因,也在心中播下文明的种子

  上海玻璃博物馆里,两个孩子用力摇晃玻璃展品,一旁的家长非但没阻止,还用手机拍照;北京天文馆内,几个孩子“疯狂”敲击体验陨石陨落的大鼓……刚刚过去的国际博物馆日,多地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同时,展品遭遇“亲密接触”,引发了人们对于如何文明参观、游览博物馆的思考。

  不仅是孩子,少数家长也并不太讲究参观博物馆的基本礼仪。对他们而言,带孩子来博物馆,要么是想“拓展孩子的视野”,要么是“只要孩子高兴就行”,因而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过于纵容。同时,面对孩子们的吵闹,一些家长常见的解决方法是大声喝止,这反而造成馆内环境的“二次污染”,给人以不良观感,也让孩子们有样学样了。

  爱玩是大多数孩子的天性,对于他们而言,博物馆确实显得有些枯燥,这也是一些孩子面对这些文化的精髓有些“坐不住”甚至“毛手毛脚”的原因。而利用参观博物馆的机会,让孩子们“愉快地玩耍”“轻松地学习”,不管是博物馆还是家长,办法也都还不多,往往使得博物馆之旅达不到寓学于乐的效果。

  客观而言,有些家长对于馆藏的文物究竟好在哪里,哪些展品值得向孩子推荐,也难说出个所以然。法国作家左拉曾在作品《小酒店》中,描述主人公一行逛博物馆的“有趣”经历:面对黑色的大理石神像,他们“觉得这一切都十分丑陋”;天花板上的绘画和描金花饰,“仰酸了脖颈也无法分辨出它们的奥妙所在”……故事看似幽默、可笑,但放到当下,未尝不能印证一些人观展时,缺乏参观准备、知识储备而颇觉乏味和无奈的内心焦虑。大人对参观博物馆不感兴趣,摸不着门道,也就难以为孩子们做好欣赏的“向导”。可见,提升品鉴修养,也是家长们的必修课。

  应当看到,博物馆的发展与公民素质的提高,本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进程。让躺着的历史“活”起来,让珍藏的艺术瑰宝、极具价值的科学资源为更多人所了解、熟知和喜爱,是博物馆赢得更多青睐,成为国民教育“第二课堂”的基本路径。一方面,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们去更好地认识和感受,比如在参观前给孩子们准备相关的书籍、影像资料,说明必须遵守的参观礼仪,为孩子的“精神旅游”做好“热身”,在网络这么发达的今天,应该不难。另一方面,博物馆美术馆也可以在陈列上多下些功夫,让历史亲切起来,让科学鲜活起来,推出一些符合孩子们接受习惯的互动项目,点亮孩子们的好奇。



(文章责任编辑:同创最新登录网址 )

同创代理——关联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