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儿童发展的负面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业界对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内涵与特点、表现及危害、预防与对策等问题进行了较多论述,并提出和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幼小衔接的具体建议与举措。这些建议和举措紧密围绕幼儿园、小学和家长这三个利益相关群体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探讨和解决,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然而,就幼小衔接和防止“小学化”的深层问题而言,还需从教育制度、教师教育和质量监测这三个层面加以深度剖析。 设计幼小贯通的教育制度 就我国目前的学制而言,幼儿园和小学分属两个相对独立的学制阶段,二者无论是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大纲方面,还在是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幼儿园教育遵循的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总体指导和具体要求。小学教育遵循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学大纲。 在学制无法改变的现有条件下,要实现幼小之间的有效衔接,幼儿园教育所遵循的《纲要》和《指南》与小学教育所遵循的学科教学大纲之间的衔接程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二者虽然在部分内容上的确做到了某些衔接,但是总体上衔接状况却不尽理想。由于学制的分割,学前教育界和小学教育界在制定《纲要》《指南》和教学大纲时,并未形成合作共同体来加以协商和决策,从而导致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无法实现有机衔接和贯通。 例如,学前教育界在制定《指南》时,主要考虑的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问题,并未延伸考虑衔接贯通需要跨越幼儿园和小学的3-8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问题。中小学界在制定“核心素养”的维度体系和具体指标时,也并未把学前教育纳入其中进行整体考虑和贯通设计。 幼儿园有五大领域,而小学有各个学科;幼儿园有“学习品质”,而小学有“核心素养”。它们之间究竟有何衔接基础和贯通机制,这对于普通的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家长来讲,无论是在理念分析和知识建构上,还是在教育设计和实践操作上,都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和挑战性。 可见,要从根本上解决幼小衔接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突破学段的限制,以儿童发展科学和学习科学为基础和依据,组织学前教育界和小学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和实践者,协同设计和制定幼小贯通的教育目标和纲要体系。 强化幼小融合的教师教育 幼小衔接的有效实施,除了受社会环境和家长观念的影响外,其核心与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专业理念、知识和能力。但是,无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小学教师,目前在幼小衔接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方面的教育和训练都显得十分不足。 (文章责任编辑:同创开户1950 ) |